个体条件差,做种就一定不行?事实可能恰恰相反。一羽耻骨松的鸽子,照样育出了三羽鸽王前三。今天,听实战高手江沅景淮-叶磊老师聊聊到底什么才是好种鸽?
冠军后代总飞丢?平辈两年做出三羽鸽王前三
这个冠军还蛮有故事的,它本身是北京众益阳光的特比环参赛鸽。那时候我把鸽子送到一个熟识的教练那里寄养,我和他关系不错,平时也常开玩笑。送过去的时候,我就半开玩笑地说:“我这只鸽子,能灭你一棚啊!”那教练听了一脸不信,觉得我吹牛。
但说实话,我对这只鸽子的信心,从它还小的时候就有了。首先是手感——特别好,而且它哪哪都特别聪明,不管是喂食、归巢还是适应环境,都比同批的快一拍。再加上我对它这个家族一直很有信心,之前这个血系在赛场上就表现稳定,所以我一直觉得它不简单。
当时,我还把它的环号写在了寄养棚的踏板上。结果这羽鸽子真飞了个冠军回来!这羽冠军的平辈一共六只,我手里有四只,我一个哥哥拿了两只。说来神奇,这六只鸽子,没有一只是“白养”的,每一只都发挥得不错,后代也出成绩。虽然从手感上来说,冠军还是略胜一筹。
家族强大的冠军鸽作育能力确实不行
而按理说,这么优秀的赛鸽,后代应该也出类拔萃才对。可现实却有点打脸。从2022年拿冠军到现在,它配了好几只雌鸽,出来的孩子要么留不下来,要么比赛丢失。前前后后,我试过不少组合。
反而是我手里这只冠军平辈,它的耻骨松,又小又软。虽然它没上过天、没比过赛,但做种却特别厉害。这两年下来,它的后代已经出了三个鸽王前三名。而且六个兄弟姐妹都出了成绩,家族整体的延续性非常强。
从外观看,冠军和手里这只兄弟眼睛几乎一模一样,长得极度相似。按说两只鸽子是上下窝,系出同一强大的家族,基因应该很稳定,为什么做种效果却截然不同。我就听纳闷的,结果试了还是不行。
由于手里的这只冠军平辈的后代飞得不错,我就试着把它配的那只雌鸽,换给冠军配,结果不行;第二年我换了一只雌鸽配这只平辈,后代也飞奖。我就又试了试,同样把那只雌鸽给冠军配了,后代还是没成绩。
种鸽遗传稳,家族才能长久辉煌
真的是怪了,偏偏到了冠军身上,遗传能力好像“断了线”一样。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?这只冠军鸽作为一羽实力赛将,手感、赛场表现都没得挑。而它做种的失败,也说明了育种的复杂和不确定性。
所以,我觉得真正决定一个家族能否长久辉煌的,还得看这只好鸽子是否具有稳定的遗传能力。有时候,一羽鸽子再优秀,育种不行也只是“昙花一现”;而拥有强大的家族背景,哪怕个体没飞过成绩,但后代却能持续输出好成绩。说到底,还是家族血统最重要。
可是我心里其实还是有点不服气的——毕竟手感那么好,家族又这么强,怎么就传不下去。所以,我今年还是想再试试。但今年参赛的五只,目前就剩一只后代存棚,不知道咋说。
种鸽个体差,做种反而效果出奇的好
其实有时候想想,养鸽子真不能太“按套路出牌”。我们常说挑种鸽要看手感,要骨架厚实、肌肉有弹性、耻骨闭合好——这些标准没错,也是多年经验的总结。尤其是雄鸽,我和很多人一样,特别看重骨架,觉得一定要硬、要厚、耻骨要收得紧,这只鸽子才算是有潜力。
可偏偏冠军的平辈打破了我的标准。这羽鸽子上手的第一感觉,腔体偏平,不够饱满,尤其是耻骨又松又软。作为一羽种雄来说,这在很多人眼里算是个明显的缺陷。按常规思路,这种手感的鸽子,可能早就被淘汰了。
但我留了它,一是因为对这个家族的信任,二是它虽然耻骨松,但结果你猜怎么着?就是这羽“不被看好”的种鸽,这两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——它连续作育出了三羽鸽王赛前五名!
冠军平辈生的孩子骨架也软,但就是出好成绩
其中一羽是鸽王亚军,另两羽拿了鸽王季军,全部是它的直接后代。更让人欣慰的是,第一年出的那只鸽王亚军,我拿它往下再作育,它的子代又飞出了鸽王第8名。说实话,刚开始我也怀疑过它的育种价值。毕竟骨架结构有短板,谁会想到它能接连出成绩?但事实就摆在这儿:虽然它生的孩子骨架也软,但就是飞的出彩。
这也让我重新思考一个问题:我们对手感、对个体的判断,是不是有时候太“主观”了?一羽鸽子手感好,飞得成绩漂亮,我们自然而然就高看一眼;手感差,结构有瑕疵,就可能早早淘汰。
这只有“瑕疵”的雄鸽,用实打实的成绩告诉我,种鸽的价值,不能只看它自己多完美,而要看它能不能下出好蛋、育出好后代。正是这些有缺点的个体,反而能在遗传中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,把优秀的基因稳稳传了下去。
从这两只鸽子身上,我明白了一个道理:只要家族底子够硬,有时候真能“扛”得住个体上的缺点。也别太迷信辈分,有时候冠军平辈比冠军还好用,关键是要找到那对“黄金配”。配对对了,孙代飞得可能比祖辈还出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