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让鸽子秒进棚 学学这样“套路”它

2025-09-25 06:31:08.0   (3708次)  作者:小咕经验

日常中,想必鸽友们也经常见到不少鸽子在比赛归巢时,明明已经飞回鸽棚上空,却在棚顶盘旋良久就是不落地,急得鸽主直跺脚。其实,真正的好鸽子不仅血统优良、体能出众,更要“教得好”。许多人一心追求成绩,却往往忽略了最基础的一环——赛鸽的亲和度训练与快速入棚训练。这看似简单的功夫,恰恰是决定胜负的“临门一脚”。

要让信鸽赢在归巢线上,首先得让它“听话”。所谓亲和训练,说白了就是“用饭拴住心”。从幼鸽开始,就要在固定的时间、以固定的信号——比如吹口哨、摇食盆或播放轻音乐——来建立条件反射,让鸽子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“开饭了”。

初期可以将食物撒得稍远一些,然后逐渐收拢范围,最终把手掌摊开,把粮食放在手中喂食。一边喂,一边轻声呼唤它的名字,顺手抚摸它的背部和羽毛,日复一日,感情就这样慢慢培养起来。等到哪天你即使不拿食物,只一吹哨,鸽子便“唰”地从远处飞扑到你手上,那便是亲和成功的标志。

喂食和喂水必须严格在棚内进行,且定时定量。切忌图省事在平台或外面撒粮,一旦养成习惯,鸽子飞回来只在棚外打转,迟迟不入棚,比赛时再快的飞行速度也白搭。食量也要控制得当,不宜过饱,保持一点“盼头”,才能激发它下次归巢的积极性。

平时管理上,切莫以为让鸽子整天自由进出就是“善待”。恰恰相反,科学的做法是“关着养”。每天只在早晚定时放出家飞一次,这样鸽子才会珍惜飞翔的机会,飞完也更渴望回归。若任其随意游荡,久而久之便会“野”性难收,飞累了也不急于归巢,比赛时自然动作迟缓。

家飞必须空腹进行,而归巢后的奖励则要迅速到位。鸽子一落地,立刻发出熟悉的召唤信号,紧接着供水、供食、补给保健砂,让它清晰地建立起“飞完回家=好吃好喝”的正向联想。这种即时反馈,是促使它争先恐后进棚的强大动力。

鸽棚环境同样不容忽视。空间不宜过于拥挤,每只鸽子都应有固定的栖架或巢箱,尤其是幼鸽,若回棚后无处落脚,还被老鸽驱赶,极易产生畏惧心理,宁愿在外过夜也不愿归巢。一旦形成这种消极习惯,即便日后比赛飞得再快,也难改“迟归”的毛病。

训练过程中更要讲究方法,切忌粗暴。强制家飞可以理解,但若驱赶过狠、飞行时间过长,鸽子体力透支,回来只想找个角落歇息,哪还有心思理会你的召唤?长此以往,便成了“懒散户”,归巢速度自然大打折扣。

到了参赛阶段,情感激励也是重要手段。尽量让选手鸽在赛前配对,并牢记口诀:“放雌留雄,放雄留雌”。鸽子心中牵挂巢中的伴侣,归巢欲望强烈,一落地便急着进棚团聚,速度自然提升。

当鸽子历经长途跋涉、筋疲力尽地归来时,棚内的“惊喜”尤为关键。可在棚口内侧放置它最爱吃的花生米、麻子或小颗粒饲料,让它一进门就能享用美食,形成强烈的正向激励,从此归巢不再犹豫。

    当然,总有少数“调皮鬼”,飞行能力出众却偏偏不爱进棚。对此,可采取特殊手段,如赛前让其短暂孵蛋两天,或“争巢法”,激发护巢本能。这类鸽子一旦参赛归来,护巢心切,进门速度往往比谁都快。

    归根结底,种系是根,饲养是本,训练是路,而亲和与快速归巢的习惯,就是那决定成败的临门一脚。这些方法看似平常,却贵在日复一日的坚持。没有耐心、信心与恒心,再好的鸽子也会被养废。


文章来源于网络